在嘉義唸書時,曾被一大排開花的阿勃勒震撼過,至今只要一說起阿勃勒
都會難忘記學生時代,嘉義一號省道旁的串串繽紛黃花…
那天載同事的孩子到田中搭火車,驚異的發現~
曾幾何時,田中站的阿勃勒已經開得燦爛美麗...
而且不只田中站,就連家鄉的社頭站,也是滿滿的阿勃勒
短短沒幾年,阿勃勒竟然成為我們這邊鐵路局的最愛
這個季節,一棵棵開著亮麗黃花串的阿勃勒,正停佇在兩個小火車站
隨風哼唱著歌,迎接著回鄉人、歡送著出外人呢~
彰化田中原名田中央,是指一大片水稻田中間,建成的村莊的意思
田中和社頭昔日原都屬平埔族大武郡社的生活場域,清末日治初隸屬為武東堡
(↓田中新舊的兩個火車站並列在鐵道旁)
康熙年間施世榜招移民開墾今南彰地區,並鑿八堡圳引水灌溉農田
幾年後又有黃仕卿築十五庄圳,因此這個區域,水利興建墾拓有成
村落迅速形成在水田的中央~而田中央的地名就是這樣來的!
田中鎮因為盡是水稻田,所以現今又自稱為『稻穗的故鄉』
(↓新啟用的田中火車站 )
。田中火車站的變遷。
1905年,日治時期以田中驛開始營業
1920年,隨地名變更為田中站
1964年,站房改建,五個三角形屋頂為其特色
2003年,新式跨站樓房正式啟用,而舊的車站決定不予拆除
新舊兩個火車站,一起見證田中小鎮的發展歷史
(↓熟悉的舊田中火車站~有五個三角形)
田中車站前的。田頭水文史館。原為運輸業辦公室
是卓縣長家族所有,今作為文史工作室,及文物展覽室
站前的圓環公園空地上,周圍種植了阿勃勒
而日式建築屋舍的田頭水工作室,就再其中間
黃花綠葉的阿勃勒,在木屋方窗外,感覺格外悠閒靜謐
↓田中車站與田頭水文史館
一班北上的自強號,疾駛而過,沒有停在我們的小站
一串如風鈴般的阿勃勒花兒,還是很燦爛的開放
在剛剛自強號疾駛過的風中,搖曳生姿,依舊美麗
重建的新田中車站,是主體架高在鐵軌上二樓建物
售票口、候車室、剪票口都在這裡
鄉下地方難得見到要搭手扶梯去坐火車的景象
在二樓候車室,可以眺望火車鐵軌,及火車進站情形
再往站前公園看,遠遠的還可以看到幾棵阿勃勒的身影呢!
車站左邊出口處有幾棵阿勃勒,這時是黃昏,看到幾個回家的學生
下了火車,出了車站,從阿勃勒的樹下走過,等候家人
這等情景,真是溫馨又美麗的畫面呀!!
。社頭火車站。
和田中站一樣,營運始於1905年,當時稱為:社頭驛
社頭火車站左邊的同仁社,和田中站前的田頭水文史館一樣
以前都是運輸業的辦公室,負責轉運農產品、物品到鄉內各地
同仁社融合簡單巴洛克式的建築,在小鄉鎮中,顯得很是別緻~
以前還是私人民居,最近鄉公所,將之改為『臺灣織襪文物館』
用來介紹社頭的主要經濟產業~織襪業的歷史過程
有關於社頭同仁社請參照,家鄉風情畫中:小鎮的耶誕party
社頭火車站,陪伴了我的求學生涯,細數從高中到研究所…
這裡曾是我離開家鄉的起點,也是我最想望回家的終點站
記得高二那年,因為害怕住宿的生活,毅然決然的決定通車
當時,我得搭社頭站早上6:01分的火車到臺中,回到家往往已是天黑
回想起,這段求學生活雖然很苦,但是每天能坐火車回家
能看到故鄉的夕陽、家裡的家人、親切的站長…
我心裡是很甜美的~雖然書讀得不怎麼樣….
社頭車站前的停車場,這幾年阿勃勒已悄悄的長大
就在我結束坐火車求學生活之後….因此今年夏天經過火車站時
被生生的嚇了一跳!哪時變得這麼漂亮?四處的阿勃勒黃花已開放了
這雖然已不是我腦海印象中舊有的『社頭火車站』
但卻很高興,阿勃勒帶來了新的意象~妝點亮麗了故鄉的小小車站
今夏來往田中及社頭車站的學子和旅人
在多年以後,結束了通火車求學日子,展開異鄉奮鬥故事.......
回想起故鄉的車站,是否會記起這開著燦爛黃花、唱著祝福歌的 阿 勃 勒
此篇文章為2012夏天~阿勃勒三部曲之三
相關文章請連結
圓仔花與阿勃勒的四部曲~~
第一部曲:阿勃勒。田野舞曲
第二部曲:阿勃勒。車站之歌
第三部曲:黃金雨。古典樂章
第三部曲:故鄉黃金雨~阿勃勒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