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圓仔花第三次走阿塱壹古道 (第二次的遊覽大團)
這篇記錄,是我最想要寫的,在心中醞釀最久的....(這種情感像是記錄故鄉,紀錄好朋友)
這一次(第三次)的紀錄,,是源於圓仔花發現幾次的阿塱壹導遊,竟然都是不同族群的導遊
這讓我覺得很疑惑,因為在一般台灣的古道上,多為日治時期撫番開設
經過的部落應該都是同一個族群,頂多兩個,怎麼可能這裡或有這麼多族群??
(當然~進而發現了旭海是個台灣小型的民族大熔爐;之後會再專文紀錄)
阿塱壹古道都是他們祖先走過的路?排灣族?阿美族?卑南族?客家人?甚至是斯卡羅族?
難道後來研究出的阿塱壹的"生物多樣性",也包含了原住在這裡的民族(人) ?!(開個玩笑^^)
(圖) 為圓仔花古道社團阿塱壹古道行程,擔當導覽的當地可愛又可敬的導覽員們!
阿塱壹最美的是人~
之一:『排灣族』~代表人物:穰懹(麻里巴部落) 貝雯(安朔部落)
很敬業的穰懹,穿著南排灣族最代表性的"拼布貼"傳統服飾裙裝,還帶著花冠呢^^
(登高眺望著我們臨海岸前進的隊伍~穰懹是不勿正業工作室的負責人)~但是人很"不正經"
哈哈哈!總是被他突來的言語註解嚇了一跳:如~我在拍攝沿途的花~他就跑過來跟我說
「你們女生很奇怪耶,老是喜歡拍植物的生殖器官...」~~~咿~甚麼鬼呀!?還生殖器官累
(不過~他也是沒說錯啦!!花真的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唉呦@@@@///)
貝雯是排灣族,但是她的部落在阿塱壹古道的北方~安朔部落
回家後才發現貝雯是書上名人~她的名字出現在"書中"耶~《我在阿塱壹深呼吸》
貝雯在觀音鼻高處休息處,為我們唱了好多好聽的歌~她是一個歌聲優美的美女^^
阿塱壹最美的是人~
之二:『阿美族』~代表人物:阿鐘(旭海部落) 小豪(旭海部落)
阿鐘在圓仔花2014年第一次走阿塱壹古道時,就擔任我們那次的導覽
他是三位導覽中負責店後壓隊的,而我.,,,當然也是"壓隊的"
那時就跟著阿鐘一直問他問題~哈!!他也很敬業地為我解說(我問題很多的)
這次圓仔花第二次遊覽大團,幸運的工作室安排阿鐘為我們的"第一導覽員"
他...滔滔不絕~比他第一次帶我壓隊的那一次,話多的多囉^^(嘻嘻)
小豪是我們在旭海瑪邵家享用的原住民大餐的主廚
這次,我們還遇到他帶團從南田走回旭海
我開玩笑的問他,ㄟ怎麼不回家煮飯呀?! 他笑笑回答說
偶而也要出來"打工"的呀!!(旭海的阿美族青年人~真是打拼呀^^)
阿塱壹最美的是人~
之三:『斯卡羅族』~代表人物:潘進茂(旭海部落)
潘進茂先生是旭海斯卡羅族頭目的後代,他與他的妻子陳明珠女士
多年來致力於介紹阿塱壹,斯卡羅族與旭海部落,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族群
(之後圓仔花將會專文介紹)
走過阿塱壹。搶救阿塱壹
2006年屏東環盟洪輝祥與朱玉璽老師,將阿塱壹開路的危機向社會揭露,並且呼籲搶救
有心人士巡耆老之言,去修復甚至去重建(觀音鼻高繞處),帶族人帶朋友去走出這一條祖先之路
一批批拜訪阿塱壹的朋友,像是一位位的生力軍,在台北街頭、在網路世界,以自己真誠的心力
為守護阿塱壹奮力不懈,,, (p85 《走過 阿塱壹古道》玉山社)
這樣的努力,終於在2012.01.18,屏東縣政府「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審議委員會,
決議公告將阿塱壹古道劃定為自然保留區 (p136 《走過 阿塱壹古道》玉山社)
阿塱壹古道就是阿.塱.壹.古道
在探究阿塱壹古道的歷史時,有一些議論偏向於根本就沒有阿塱壹古道這個名稱..
亦阿塱壹古道是另一條,或者也有大多數的(學者)人認為~
阿塱壹古道不應叫阿塱壹古道而叫:『琅嶠卑南古道』...
甚至有學者還認為稱阿塱壹,是商業化與僅是來"走走"的登山客膚淺的稱法..
我覺得,也許以歷史學家的觀點,這裡應該稱回『琅嶠卑南古道』
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所謂的"白馬非馬論",白馬是一種馬,但卻不是全部馬的"總稱"~
『阿塱壹古道』是指原住民對這一段路徑(旭海-安朔)的稱呼,是瑯嶠卑南古道的一小部分
~根據我的詢問~(雖然阿塱壹古道是起源於因當時環保和政治需求而創的名稱,
但是,就不代表阿塱壹這三個字沒有任何歷史意涵嗎?)(阿塱逤溪~安朔溪舊稱)
我真的不懂?為何要把它稱回琅嶠卑南古道,而不尊重當地原住民族對這裡的稱呼呢?!
況且比起長約118公里的琅嶠卑南道,這裡只佔了七公里呀。(它也不足以代表整條琅嶠卑南道呀)
所以我自己還是習慣稱這裡為:阿塱壹古道~阿塱壹古道就是阿塱壹古道呀!!當代稱旭海-南田一段的古道
阿塱壹古道不是琅嶠卑南道正如~白.馬.非.馬.呀~~
我尤其是對把阿塱壹古道稱為當地的"商業化"名稱的說法,相當氣憤和不以為然
難道他們不知道,當地的住民(最早如:洪輝祥老師等)和當地的工作室
其實一直在為重新呈現這一段古道而努力,也一直在持續負責維護修復這一段古道
讓更多(你們所謂"來走走"的遊客登山客),來親近阿塱壹古道的美、的故事.....
這樣介紹介紹自己的古道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喜歡這段古道,,,這樣的行為要被解讀成
"商業化",我真的很為他們不值...(只能說~讓古道"永續經營",這不是更好嗎?難道古道只
屬於少數的學者嗎?難道一般民眾走古道就不能有懷思的歷史情懷增加歷史素養嗎?)
關於阿塱壹,圓仔花第一次的紀錄,應該算是最全面完整的: 從出發點旭海到南田海岸
每一個路段,每一處植物、特色生物、每一個自然地景..都有詳盡的介紹
~~(甚至還很光榮的榮獲了『步道小旅行』的編輯大獎與最多點閱次數獎)~~
第二次的紀錄,心情輕鬆~走得很放鬆,於是寫下不同視野與不同顏色美麗意象的阿塱壹
是阿塱壹古道?還是瑯嶠卑南古道?
阿塱壹古道最近在正名活動,到底要稱回有歷史根據的「瑯嶠卑南古道」?
還是要維持當年請廢26線時,"誤稱"為這一段路為的「阿塱壹古道」?
按:《瑯嶠.卑南道》劉還月 p75-76,引述郭素秋《恆春半島文史研究:恆春-卑南古道調查研究》
文中指出:
1.此段古道是從屏東牡丹鄉的旭海村,沿海岸北上經觀音鼻到達台東達仁鄉楓港溪的南田一帶,並未北上至台東達仁鄉和大武鄉交界的安朔溪(舊稱阿塱壹溪)一帶‧以「阿塱壹古道」秤之,無法反映實際狀況。
2.「阿塱壹古道」為1877年(清光緒3年)清廷修築的「恆春-卑南」道路中的一小段,並非獨立存在的道路。
3.如楊南郡先生所指出,在安朔溪一帶,過去有一條東西向的「阿塱衛古道」,阿塱衛即為阿塱壹,有可能是不明究裡者誤用,而造成對「阿塱壹古道」的嚴重誤解。
而文中也提到:
當然也有大龜文王國的後裔,認為這段古道的所在地,為Aljungic(阿塱壹,今安朔)部落的傳統領域,因此堅持應保留「阿塱壹古道」之名..
(這與我訪問貝雯的說法是一樣的,我覺得他們安朔部落舊稱這區域為阿塱壹,為何我們不能尊敬他們呢?!反而要搞個"正名"...)用路者稱之的路名比較重要
還是"學者"稱這條路的路名比較重要?
旭海-南田保護區,到底究竟要稱回有歷史根據的「瑯嶠卑南古道」?
還是要維持當年請廢26線時,"誤稱"為這一段路為的「阿塱壹古道」?
我投「阿塱壹古道」一票~因為我尊重原住民族對他們祖先慣走道路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