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台地的古道與媽祖信仰宗教活動》


一、      前言


在早期的步行時代,八卦台地上的居民和彰化平原互動,需要靠著步道來聯繫,而聯結平原與台地的步道:「古道」於是一一開發;古道的開發不僅聯繫了台地與平原居民的經濟活動,也聯繫了居民的宗教活動,例如:每逢媽祖進香及繞境活動時,台地與平原的居民就會沿著古道,下來平原或上去台地,完成他們的宗教活動。本文將以包含八卦台地南段及彰化平原東南側的武東武西堡[1]為範圍,探究古道與媽祖信仰宗教活動的關係。


二、     八卦台地的古道


八卦台地兩側(尤其是接彰化平原的西側)有許多坑谷,而這些坑谷從台地向平原延伸,有如蜈蚣的百足。根據臺灣堡圖及對照現代的地圖集,發現在武東堡地區的坑谷由北到南計有:麒麟坑、湖水坑、待人坑、埔姜林坑、林厝巷坑、滴水坑、湳雅大坑、石頭公四坑、石頭公二坑、石頭公小坑、石頭公大坑、朝興坑、雞心坑、苦苓坑、番仔坑、南投坑、尖湖坑、芋仔坑、清水岩坑、太平坑等。[2]由於這些坑谷邊的地形特殊,有些人行步道及山坡路常會沿著谷邊而築成。最早於清領時期開始,八卦台地上為了順應東西兩麓的生意往來,在整座山脈的台地上,興築了許多縱橫交錯的古道與步道(在坑谷間),而這些古道與步道也成了農作的運輸路徑,或各庄、坑、寮之間族群互動的交通路線。[3]


這些所謂的山坡路古道及步道,當地居民特別稱為「山頂路」,而山頂路的開闢,最初是供人行走及挑夫挑東西之用。這些山頂路中有些會發展成車行道路,如《台灣堡圖》所繪的小路等,有些則因坡度太陡或地處偏僻的仍維持僅讓人通行的挑夫人行步道,路徑相當於《台灣堡圖》所繪的小徑。[4]因步道形成年代已久遠,所以現今有些則稱之為古道;而這些古道從清末經日治時期乃至光復初期,即扮演著聯繫彰化平原及八卦臺地甚至內山埔里一帶的重要角色。


根據訪談此地耆老、文化工作者及比較《台灣堡圖》、現今地圖的結果,將武東堡地區當時位於八卦台地上,聯繫著平原與台地的古道及步道整理如下,由於之前的古道不一定有名稱,所以本文則以現今的稱呼來敘述:


(一)                                       隴頂古道


    位於待人坑,今日湖水里湖水巷及出水里的出水巷之間的步道,據傳清代的郵驛官員在此被殺害,因此叫殺人坑。此古道是由員林地區通往今南投市卦山路的人行步道,聯繫當時的湖水坑庄和台地頂上施厝坪庄。


(二)                                       舊社南路


    早期沿著南投坑的一條人行石頭路,故居民又稱南投坑路,為台地上施厝坪一帶通往湳雅及枋橋頭市街的小路。


(三)                                       十八彎古道


    位於今社頭鄉清水村清水岩寺後方,沿著清水岩坑通往台地上名間鄉下村,聯繫當時的許厝寮庄及下庄的鹿鳴、廍下兩聚落。這條古道不僅是當時台地、平原兩地居民將農產品挑上挑下販賣的「販仔路」,也是當地居民挑鹽通往內山地區的挑鹽古道,更是平原上社頭枋橋頭天門宮七十二聯庄繞境時必經的路線。


(四)                                       土地公崎古道


    此古道是從名間鄉赤水村的土地公崎斷崖往台地下太平坑,通往今田中鎮太平里一帶,據說古時是皮仔寮、瓦厝、藍口店仔等聚落取水的重要源頭,也是通往社頭、田中、二水的捷徑。[5]聯繫的聚落為:太平庄的太平,皮仔寮庄的土地公崎、皮仔寮等。


(五)                                       舊中南路古道


    即現今的中南路,連接平原地區的田中鎮及台地地區的名間鄉赤水村,早期是一條山徑小道。根據訪談得知:[6]此古道接往十八灣古道,也是居民挑賣農產必經路徑,當時聯繫台地上赤水庄及山麓區的內灣庄、普興庄。


(六)                                       摸乳巷登廟步道


    現今沿著松柏坑通往松柏嶺受天宮的登廟步道,早期是名間鄉松柏嶺地區通往二水鄉的捷徑,因路徑小故有摸乳巷之稱。當時聯繫武東堡的松柏坑庄與東螺東堡過圳庄,為早期松柏坑的居民挑鳳梨、山藥、荔枝等山產至二水田中一帶販賣所經之路徑,同時也是人們至松柏嶺受天宮進香的捷徑。[7]


    早期武東堡內彰化平原及八卦台地上的居民,因為有這些橫切於八卦台地上的古道、步道,使得兩地的居民生活聯繫緊密。台地及山麓上老一輩的居民幾乎人人都有挑農產販賣的經驗,可見這些古道,步道,在武東堡地區確實是不可取代的重要交通網絡。


    三、 媽祖信仰的宗教活動  


(一)進香活動


    枋橋頭天門宮為武東武西堡媽祖信仰圈的中心寺廟,因此成為附近信奉媽祖的居民,前往鹿港天后宮進香的集合地點。根據枋橋頭天門宮掌管財物的陳老伯說道:「早期武東武西堡(包括社頭、田中、田尾、永靖、埔心、秀水甚至名間一帶)信奉媽祖的居民,陣頭會集合在枋橋頭天門宮,再一起往鹿港天后宮掛香,回程也會在此集合,解散後再各自回自己庄內。舊社庄的老村長提到:「舊社天門宮與其他七十二庄的媽祖廟,在日本時代或是更早之前即有聯合至鹿港進香


的活動。」崙雅庄天門宮的廟公也說:「崙雅庄的天門宮屬於大媽,早期跟隨七十二庄陣頭至鹿港掛香。」由此可知,除了武東堡各地區信仰媽祖的居民之外,


舊社及崙雅庄的居民在該庄的媽祖廟建立之後,仍會參與枋橋頭天門宮的進香活動,[8]因此枋橋頭天門宮的進香活動即形成了一種區域性聯庄的大型宗教活動。


因傳統習慣的緣故,進香要持續兩個月,所以會考量進香的總天數,選擇能跨三月及四月的日子。通常進香活動的日子會訂在農曆三月底,並於四月初回來。根據訪談說明:「通常會連續掛(進香)三年,休息十年; 農曆三月二十九 去, 四月一日 回來。[9]亦說:「日期大概在媽祖生(三月二十三)之前約二十日左右,在 四月一日 回來,因古人說掛香要隔兩個月。[10]以上兩則訪談記錄大概因陳述者所講的年代不一樣,進香所費的天數也不同。此外較特別的是,在訪問中發現,隊伍在進香的途中,會有居民準備佳餚款待進香的信徒們,例如「大媽在桃子崙,(今秀水鄉下崙村)有協助抓鱔魚精的傳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大媽,在每年去鹿港掛香回程的路上,會準備豐盛的佳餚,讓參與掛香的信徒享用。」[11]


此時參與進香活動的居民包括了整個武東武西堡媽祖信仰圈的信眾,不只是居住在平原一帶的,甚至連居住在山麓及台地上的居民也會下山來參與:「田中的媽祖廟及台地上名間廍下一帶的居民會下來參與掛香活動,解散後再回各自的庄內。[12]


綜合以上所述,枋橋頭天門宮是武東武西堡七十二庄的媽祖信徒進香的集合地點,各地或各廟的陣頭在媽祖生日( 農曆三月二十三 )左右的特定日子集合於


此,再前往鹿港天后宮進香。然而關於進香的路線,因無詳細的文獻記載,研究者依照訪談的資料分析的結果,推想應是從枋橋頭往北出發,經永靖、埔心、秀水等七十二庄的部分聚落,再折向西行至鹿港;回程會再度集合於枋橋頭,各群體或各廟宇代表解散後,再將陣頭帶回自己的庄內,完成了媽祖信仰圈的進香活動。


 (二)繞境活動


    繞境活動通常是在神明祭典前後舉行,常有相沿成習的固定範圍與特定路線(高麗珍1996a )。[13]枋橋頭天門宮的繞境活動分為兩種,一是伴隨著進香回來後所進行的繞境,另一則是如上文所述,在沒有媽祖廟的地區,於媽祖生日前所進行的「迎媽祖」繞境活動。


根據訪談得知,去鹿港進香回程經過的原七十二庄聚落,會順便進行繞境活動。而位於東邊的武東堡聚落繞境的路線,如以下訪談記錄所述:「去鹿港掛香回來,會從今新雅路到湳雅庄往北到林厝,再沿著山腳路回頭往社頭方向,經石頭公、朝興、舊社庄、崙雅庄至田中頂潭折返往北(田中的媽祖廟會在此接香),走現今員集路回枋橋頭,而枋橋頭庄內並無繞境。[14]由上述可知,天門宮進香回程後在武東堡內的繞境的路線,由北而南經柴頭井庄、湳雅庄、石頭公庄、舊社庄、崙雅庄,卓乃潭庄迴轉至社頭庄再返回枋橋頭庄,此外在台地上的居民也會來參與繞境。[15]此路線行走過的區域,佔了武東堡大半的平原地區,由此可證明媽祖信仰在武東堡所佔面積相當寬廣。


另一種「迎媽祖」的繞境活動,則在幾個沒有媽祖廟的地區進行著,日期的選定亦以配合媽祖生日為主,通常會在媽祖生之前,來迎回自己庄頭的媽祖,並於媽祖生日當天恭送回天門宮。「武東堡其他無媽祖廟的地區,如湳雅庄(今協和村平和村)石頭公庄,在媽祖生日之前迎回武東媽供奉,三日後再送回枋橋頭過生日(三月二十三)。武西堡新興角(今田尾鄉新興村)也會回來迎武西媽。[16]而這些聚落,在將媽祖迎回自己庄頭的幾天內,會進行庄內的繞境活動,祈求平安。「他們會派二至三個神轎,迎媽祖及配祀神,在這三日內會進行庄內的繞境。[17]


綜合上述可知:以枋橋頭天門宮為主的繞境活動中,進香回程後所進行的繞境,包含的範圍較廣,幾乎涵蓋整個武東堡媽祖的信仰圈;而各地的「迎媽祖」繞境活動,包含區域較小,僅限於該庄庄內的繞境。


    三、古道與媽祖宗教活動的關係


由上述可知,此時的媽祖信仰圈,有一特點:就是包含了平原與台地區域。這顯示信徒們無懼武東堡的地形差異,仍虔誠參與宗教信仰活動。根據訪談文字記錄中,可清楚瞭解,信仰媽祖的居民會藉由古道下山來參與平原區媽祖的進香及繞境,或是從平原上到台地上繞境,茲節錄如下:


台地上早期沒有大寺廟,會下來清水岩寺拜觀音,並參加媽祖的繞境。」[18]


據說七十二庄的掛香活動,山頂的居民也會參與並隨著舊社庄民進行庄內的繞境。[19]


早期也曾經走十八彎古道步行到名間的鹿崛一帶繞境,那邊的居民也有參與七十二庄的繞境。」[20]


七十二庄的掛香活動,山頂的居民--名間廍下一帶會參與並隨著陣頭繞境。」[21]


而吳成偉(2003)也提及,當時台地的居民會沿著十八彎古道來參與平原的宗教活動:「十八彎古道是以前社頭鄉枋橋頭天門宮七十二庄繞境時,前來五福堂[22]的八卦台地上的五個庄頭必經的路線……[23]可見當時媽祖的信徒會沿著八卦台地山麓的古道,下山來參與進香或繞境活動。


四、小結


八卦台地上的古道,讓台地上的居民可以下平原來參與媽祖的各種宗教活動,也使平原的媽祖得以上台地繞境;這些古道及步道,即成為信徒參與宗教活動重要的交通路徑。經由本文的探究可知:八卦台地的古道扮演著聯繫武東堡的居民的媽祖信仰宗教活動重要的角色。


 


 








[1] 武東、武西堡為清末至日治初期,此地的行政區名。




[2] 陳國典(1998《社頭鄉誌》未付梓,79-80




[3] 吳成偉(2003)《八卦山台地的人文產業》彰化市:彰縣文化局,頁106




[4] 在台灣堡圖中「小徑」可能就是當時的步道,下文依據前一節在武東堡地區所繪的小徑,再比照耆老所述,整理出當時的步道與古道。




[5] 吳成偉(2003)《八卦山台地的人文產業》彰化市:彰縣文化局,頁106




[6] 2009.8.7訪談康老先生所述:「十八灣古道至台地上右分至『大坑』,通往名間鄉赤水地區。」




[7] 周國屏等編(2004)《名間鄉志》南投縣:名間鄉公所,424-425     




[8] 根據訪談得知早期這兩庄的媽祖廟確實有參與七十二庄的活動,但是在光復以後


舊社及崙雅天門宮都是獨自前往鹿港進香,沒有再和枋橋頭天門宮聯合進香了。




[9]  2009.3.29訪談天門宮助理陳金虎先生




[10] 2009.3.29訪談天門宮廟公蕭先生




[11] 同註10




[12] 同註9




[13] 高麗珍(1996a〈淺談民俗宗教空間組織的形成過程-以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4,頁245




[14] 2009.3.29訪談天門宮助理陳金虎先生




[15] 同註9




[16] 同註9




[17] 同註9




[18] 2008.8.9訪談清水村陳慶福村長




[19] 2009.3.29訪談舊社村民余樹賓先生




[20] 2009.4.29訪談松竹村老村長蕭敏鎰先生




[21] 同註9




[22] 五福堂又稱五桂堂,包括鹿堀、廍下仔、皮仔寮、藍口店仔、土地公崎五個聚落(信奉湄州媽)。




[23] 吳成偉(2003)《八卦山台地的人文產業》彰化市:彰縣文化局,頁109


 


 


後記:此篇文章根據我的論文:武東堡生活網絡形成之探究 第三章修改完成,刊於彰化縣電子報第338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圓仔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